东方之窗免费收录优秀网站,为了共同发展免费收录需做上本站友情链接,洞察目录网才会审核收录,不做链接提交一律不审核,为了避免浪费时间:收录必看!!!
  • 收录网站:132
  • 快审网站:11
  • 待审网站:67
  • 文章:30846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资讯 > “曹建海:当年我反对四万亿投资的三个证据”

“曹建海:当年我反对四万亿投资的三个证据”

发布时间:2021-07-05 09:48:01 浏览阅读数:

( 2008年底中央、国务院决定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是拯救了中国经济还是破坏了中国经济,相信未来一两年内将落石出。) 无论如何,我冒着风险在所有场合发表意见强烈反对 其中,《中国经济时报》的采访一度引起某副院长的愤怒,要求研究所停止我唱衰党和国家政策以及台湾戏的发言,但我的回应是这位副院长不能算是经济学家,我没有资格对我深入研究的结论说三道四。 之后的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再次谈到了这个问题。 我在节目中和时寒冰一起驳斥了代表国务院观点的北大教授萧琛。 这次节目把我的反对观点更完整地展示了出来 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一虎一席谈”这个节目 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我的观点,我希望撰写《扩大投资保护增长的长期风险》,发表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杂志《宏观经济研究》上,以影响决策人和决策机构 虽然反对无效,但我在社科院之后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我认为我无愧于学者的责任,履行了市民的义务 记录在这里,供大家评价 附录1 )拉动内需的关键在于民生,应停止基础设施的过度投资2008-11-10王小霞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和1998年的形势完全不同,虽然同样面临着经济危机,但像过去那样的重复建设、低效、政府主导的投资将拉动内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度信任投资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应停止对基础设施的过度投资 统计数据还是需要长期快速增长。 “在开始投资之前,先问一下问题吧。 拉动这次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什么? 是统计数据增长,还是真正处理民生长期增长”曹建海说:“如果是统计数据诉求,那么这样做就行了! ”。 他认为,投资拉动内需是有条件的,投资是中间诉求,必须通过投资再生产才能面向顾客 最重要的是,这种投资效果能否被顾客接受是决定投资是否有意义的标准 目前,10年前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目前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如港口 过去,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政府常用的调控手段,是比较容易操作的措施,但问题的关键是,在过分依赖投资的增长模式下,高增长伴随着效率低下,结果是投资增长速度越快,公司亏损越大,银行放贷越严重 “从目前政府新公布的铁道部2万亿元、交通部研究的5万亿元投资计划来看,维持的是房地产、钢铁等领域的优势 ”曹建海说 根据解体,交通部策划的如此庞大的投资计划很可能会被批准 交通部在今年的扩张中增加投资是有道理的,另一方面这些资金投入最终会转化为资产存量,成为国有资产,因此这样衡量投入和生产被认为是“划算”的。 拉动内需的关键在于民生“投资和费用拉动经济增长,但根本动力还是费用 曹建海建议,投资重点应放在关心民生的服务行业,包括向“三农”倾斜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家只有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才应该启动费用 “费用是许多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左蕾认为,为了应对短期金融危机的冲击,不能牺牲长时间的快速发展 专家表示,投资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一部分用于基础设施的完善,但大部分应用关注民生、启动的费用 例如,道路投资的重点应该是城乡道路、乡村道路; 铁路投资首先要向生活设施倾斜农业行业增加农业合作社政策性融资,增加农村地区生活设施投资(医疗、教育等),增加农业化肥是否可以免费提供,增加城乡投资,增加城乡社会保障投资等 “虽然这种模式不像投资和出口那样能立即有效拉动经济增长,但中国应该有更长远的眼光 ”左小蕾说 附录2 :“一虎一席谈”节目反对四万亿元投资计划2008年11月29日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节目。 我当时和寒冰一起和代表国务院观点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肖恩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提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三点建议,但遗憾的是政府最终沿着截然相反的道路进行了控制,中国最终走上了重叠难的道路 20081129一虎现在是否应该扣住钱包,乘机投资v.ifeng/f/200811/Fac 046 C1-BE2E-4B BA-8D0C-E283 A8 A3 CDDD.shtml附录3 :“增长保证”。 据投资计划公布的24个省市统计,投资计划总额已接近20万亿,其中大部分以项目交通基础设施为首要投资方向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有助于弥补出口和民间投资滑坡带来的增长差距,但也存在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增长质量的潜在问题,必须引起较大的警惕 一、维持投资与费用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投资的目的是扩大费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缺乏花钱拉动的投资,就会变成被动的水,投资的意义和目的也就丧失了 从经济上看,不受支持的投资将成为无效投资,从而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当然,过度奢侈的支出会使富裕国家很快破产,支出率过高会限制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 因此,维持投资与费用的合理比例关系对一个国家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产品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费用资料两类,即投资部门和费用部门,两个部门的内部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小的生产部门; 从价值构成来看,这些产品可以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即利润)三个部分 只要商品生产存在,社会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就必须受到社会产品采用价值物质形式的制约和社会产品价值构成部分相互之间比例的制约。 即社会总产品各部分的价值和实物形态在交换时要求补偿和交换 从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来看,支出结构和产业结构逐渐提高,由此引发的投资率呈从低到高、从高到低的比较稳定的波动过程,整体比重在20%~30%之间 例如,2004年全球低收入国家的投资率为26.6%,中等收入国家为26%,高收入国家为20%左右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延续了依赖资源投入和出口诉求驱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这种以投资为主导的增长模式给宏观经济带来的不良后果表现为直接投资与费用之间的严重失衡 2000年,我国最终支出率为62.3%,之后逐年下降,到2007年降至48.8%,平均每年下降1.93个百分点。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的投资率,从2000年的35.3%上升到2007年的42.3%,远远高于许多国家的20%左右的水平 即使在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战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时期,其投资率也没有达到中国目前的水平 例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的高度经济增长期,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的峰值也从未超过gdp的34% 支出不振大幅增加了我国对外需求的依赖,2005-2005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6%、1.0%、6.0%、24.1%、19.5%、21.5%,特别是2005年以来净出口为gdp增长 投资率的失真和对出口的依赖,成为了对国内费用,特别是居民费用的巨大压制 如果排除政府支出对国内支出的拉动,支出不振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拖后腿”的作用就会更明显 2007年末,中国居民占gdp的费用为35.4%,只有普通国家的一半左右 这种情况必然会在短期内因市场诉求不足而导致投资机会减少,无法将大量储蓄转化为投资,导致宏观经济增长乏力,预计2009年和2009年中国经济将出现明显的增长滑坡 从长远来看,必然存在着投资效率低下、银行系统潜在不良资产增加、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等银行系统风险 在出口萎缩、支出不振、经济增长放缓的十字路口面前,是扩大最终支出率拉动经济增长,还是进一步扩大投资拉动统计gdp增长? 我们认为,要以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准确科学地调整投资与支出的关系,通过扩大支出规模和限制投资规模,引导投资达到促进支出、与支出保持合理比例关系的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否则,摆脱耗费能力的过度投资将会对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 二、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乘数”效应投资一定要重视投资效应 如果我们投出的钱是一笔永不重复的锤子买卖,只有拉动当年的增长,投资支出才能由少数企业和少数人获得。 这样的投资不能循环地促进后续中国经济的增长 如果能按投资计划顺利支出,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完成“保八”的任务应该不难 但是,“保八”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好转了 这是因为,为了评价经济的好坏,不能单纯依靠gdp指标进行测量 如果只重视投资量,不重视投资质量,不严格管理工程建设中的腐败问题和工程质量问题,2009年gdp增长即使维持8%,2009年以后的危险性,例如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集中爆发,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此次中央和地方投资扩大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国家投资的增加,引起较为有效的诉求和费用的增加,在循环往复中形成新的投资诉求,是初期投资数量的数倍 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投资乘数效应” 凯恩斯在其绝对收入理论中提出,投资乘数的大小与居民边际费用倾向有关,边际费用倾向与收入水平成反比; 收入越高边际费用有越小的趋势 因为,收入分配确实会影响总费用 一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总支出与居民收入分配有密切的关联,如果收入分配不均十分严重,也就是说,部分高收入群体拥有极高比例的财富(收入),而其他大部分人只有很少的财富,社会总支出就会不振 另一学者提出了通过收入再分配刺激支出诉求的前提条件约束,认为只有在边际支出趋势与居民收入呈“倒u”型关系时,收入分配政策才能提高整体边际支出趋势,扩大总支出 测量结果表明,我国居民边际费用倾向与收入水平基本呈“倒u”型关系,即中等收入群体边际费用倾向高,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边际费用倾向低 因此,实施缩小收入差距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可以比较有效地提高我国居民的整体边际费用趋势,扩大总费用诉求,刺激经济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48,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这意味着,就目前全球国别比较而言,我国扩大投资的“投资乘数”或投资效果较差 如果不能比较有效地调整收入各阶层之间的分配,扩大投资不仅不能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倍增计划”,还会因投资浪费、投资无法收回等,给我国国民经济和银行体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承包市场存在着高度的垄断性和被禁止的腐败问题,政府投资在多大程度上公平地惠及多家建筑公司和庞大的建筑工人群体是个疑问 在建筑公司和建筑材料、设备生产公司内部,生产工人能从工程价格中获得多少比例的工资收入? 这些都与政府通过扩大投资可以拉动的成本效益和投资效益有关 但是,由于我国建设管理体制的固有问题,工程建设中的分包、分包和各种回扣现象严重,实际用于工程的劳务、材料支出费用低,大量工程费用以管理费、中介费、利润等形式流入少数人的腰包 因此,目前各级政府主导的各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如果不能准确招商监督,很可能成为腐败和豆渣工程的源头,成为收入分配进一步分化的重要支撑,由此引发的循环往复拉动费用诉求的过程,必然是急剧衰减的过程 考虑到政府财政拉动公共收入的普遍性,加大减税和“三农”、社会保障和瓶颈的基础设施投入成效明显 与政府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相比,减税是不计成本的政府支出,而且相关方面很普遍。 如果政府加大对劳动者劳资分配的法律支持力度,减税有利于社会各阶层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同样达到国民收入“倍增”的目的 加大对政府“三农”的财政支持,包括大幅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对农业资金的补贴等,可以惠及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群体。 这在农民工大量返乡的今天,更加迫切和及时 加强医疗、失业、贫困群体的投资,同样可以惠及社会大多数民众,有助于消除受益者的后顾之忧,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 关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投资建设目前国家经济民生最缺乏的公共项目,如农业基础设施、社区医院、环境保护项目等,不能急于拉动gdp增长 政府投资效果的好坏,必须与扩大就业密切相关 相比之下,目前各地正在进行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短期内可以带动建筑领域的就业,特别是农民工的就业,但考虑到建设的暂时情况和农民工工资水平低下的情况,这些项目对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作用非常有限 相比之下,增加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极大稳定巨大农村劳动力群体就业的城市服务业可以大量吸纳劳动力,首先要通过理顺体制、减税等措施扶植这类产业的快速发展 可以说,如果不能比较有效、持续地扩大广大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投资就不能促进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有支付能力的费用就会起到诉求持续增长的作用,相反不利于投资回报的实现 因此,政府在扩大投资的过程中,既要实现工程建设的真正投资,又要避免少数人得不到政府支出,还要注意扩大就业的效果 而且,只有满足以上条件,政府投资才能取得更多成果拉动经济增长 三、资金动员和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中央和地方政府共计2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资金动员问题非常重要 相比之下,中央政府的投资有保证,但仅靠中央政府项目的投资显然无法完成政府的“增长保证”任务 根据我们的拆除,地方政府报告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道路、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上,往往也是“十一五”期计划内的项目,存在重复计算、论证不足、资金来源严重不足等致命问题 如果只是为了保证增长而不加规范,盲目上马,造成的不良后果将对我国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我国地方政府多处于财政赤字状态,但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地方政府无权发行国债 因此,地方政府根本缺乏大规模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能力 地方政府可以直接投入少量土地资金,但毕竟数量有限的越来越多的项目必须以市场化运营的模式筹措资金,以项目融资的方式从银行大量融资 但是,银行贷款的前提是项目本身需要丰富的现金流量,但是必须将政府项目归类为商业化项目,这也不容易摆脱政府投资项目向纳税人收取大笔钱的指责,也有利于促进居民的费用索赔 如果政府项目主要来自社会资金,而社会资金来自银行贷款,从短期来看,似乎不存在市场诉求萎缩,从而挤压民间投资的问题。 但是,社会财富总量是一定的,政府动员的社会资金越多,私营部门可采用的资金就越少。 在经济学中,这被称为财政的“挤出效应” 此外,政府向公共(公司、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和贷款资金诉求下的竞争,私营部门)或非政府部门)的支出减少,财政支出的扩张部分或全部抵消 民间支出的减少以民间投资的减少为首要,但也有支出和净出口的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方政府缺乏建设资金,期待国家财政的支持,大量建设项目将成为“钓鱼项目”,其前景不容乐观 截至2008年底,中国金融机构各贷款余额30.35万亿元,近年来每年贷款余额净增量仅为3~4万亿元(见表2 )。 总规模达到24万亿的政府投资计划,即使以4年投资计划为基础,每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也会达到6万亿 如果项目资金的70%来自银行贷款,银行需要追加固定资产贷款4亿2008万元,而2008年全国金融机构各项累计贷款增量仅为4.18万亿元 因此,为了保证刺激经济的投资计划的资金,银行体系必然面临两种选择。 一是收回金融机构在农工商业等行业的融资,满足政府主导投资项目的融资资金诉求。 二是商业银行基于风险控制的要求,不配合政府投资计划的融资要求,将严重影响政府在公众中的信用,政府刺激经济计划的效果也与预期相去甚远 如果政府从社会筹集资金的规模过大,政府必然会面临无法承受的财政赤字问题 在打压民间投资、支出诉求、出口诉求的同时,有可能提高银行系统不良信贷资产的风险,从而大大抵消政府投资效果 在笔者看来,中国在从外部向内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要适应低速经济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质量好,即使速度慢一点,也同样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相反,基于经济增长目标的大规模投资计划,即使能够在短期内完成刺激经济增长的任务,也会从长期的注意力中明显消失

本文:《“曹建海:当年我反对四万亿投资的三个证据”

免责声明:东方之窗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工作人员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