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窗免费收录优秀网站,为了共同发展免费收录需做上本站友情链接,洞察目录网才会审核收录,不做链接提交一律不审核,为了避免浪费时间:收录必看!!!
  • 收录网站:132
  • 快审网站:11
  • 待审网站:67
  • 文章:30846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资讯 >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发布时间:2021-06-23 15:36:02 浏览阅读数:

〔摘要〕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关注民生,着力解放民生,为党的领导人民进一步提高、快速发展、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历史贡献和理论意义在于,完成确立一个宗旨、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实务要求的两次革命,为民生解放创立政治保证和制度前提; 协调三者的优势,探索处理民生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做法。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中国自古以来就把民生和国策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历史中,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脉,是共谋党历史的一条红线。 毛泽东作为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伟大领袖,对人民群众怀有天生的慈悲之情。 他还重申了群众史观,认为毛泽东也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关注民生,着力解放民生,为民生问题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提出的观念和做法对进一步提高、快速发展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一、确立一个宗旨,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实务要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毛泽东思想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核心,以为人民谋利益为一切革命行动的出发点,最终取得了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 在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继承和快速发展这一思想,始终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诉求为一切事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完整快速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理念和实务要求,为处理民生问题创立了最基本的理论前提。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1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确立民生执政理念的主观诉求

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时,首先考虑群众的利益、意见、要求。 中国共产党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理念,始终坚持代表人民利益、多次为人民服务、情为人民谋利益的基本方针。 民生作为与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密切的问题,是党推进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最关心的文案。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 建国初期,党确定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只能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诉求。 中国所有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表现出的作用好坏、大小,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中国人民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及其帮助的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还是解放生产力。 〔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快速发展,处理民生不仅要改善人们现实的生活状况,尤其要关注其未来的快速发展趋势,不仅要重视改善物质民生,文化民生、民生政治等也成为民生快速发展的重要议题。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2 .密切联系群众是贯彻民生执政理念的客观条件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党员和干部在群众中扎根,决不脱离群众。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团体,中国共产党员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另一个突出标志是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关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 对人民的责任和对党的领导机关的责任的一致这是我们的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反复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体察民情,关怀民众,关怀民心的优秀以前就流传了下来。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密切联系群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人民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 民生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各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3〕民生与政治、经济、文化融合,与公民权相互信任,处理民生问题多而复杂,困难重重。 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秉承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要求,密切联系群众,了解民众疾苦,拆解当前民生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寻求处理之道。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3 .关心人民群众生活是实现民生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生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 毛泽东认为只有关心群众的生活,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指出要指导农民的土地斗争,把土地分给农民。 建立提高农民劳动热情、保障增加农业生产工人利益的合作社; 处理快速发展外贸的大众服装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 总之,所有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观察的问题。 〔4〕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关心人民群众生活的思想得到继承和迅速发展,在实践中充实和完整。 邓小平强调必须关心群众的生活,江泽民同志多次呼吁切实关心群众的生活。 胡锦涛同志首次确定了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件上,不管多小都全力以赴。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完成两次革命,为民生解放创设政治保证和制度前提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动荡的国内形势使民众生活陷入绝对贫困,无法满足经济上最基本的物质诉求,无法保证政治上最低的民主权利。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相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切实保障和维护了人民的权利,为解放民生提供了政治保证和制度前提。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1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是解放民生的政治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认识到中国不是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到封建制度的压迫; 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5〕。 根据这一国情,毛泽东主张,面对巨大的反革命武装,中国革命的首要形式必须是武装而不是和平〔6〕,尽可能多地与同盟军合作组织武装斗争,有时反对内部或外部的武装反革命,为民族和社会的解放而斗争 毛泽东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解决了解放生产力、摆脱根本制度带来的绝对贫困的难题。 他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扫除了中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贫困猖獗的社会制度根源,从而扫除了初步解放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力的首要障碍。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得以确立。 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维护人民权利,标志着一百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者勾结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乱频繁,国家分崩离析的历史从此结束。 中国人民摆脱了三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兵荒马乱的动荡生活,客观上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奠定了解放中国民生的基本政治前提。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2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解放民生的制度保障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给我国带来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但更彻底地解放生产力,更好地迅速发展生产力是中国面临的另一个重要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进行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在我国建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我国的生产力,迅速发展。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很大的能动作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候,可以推动和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候,就会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是指为了适应当时我国历史快速发展的要求,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将生产关系从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的变革。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农业和手工业从个人所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全部制变为社会主义全部制,必然为大幅解放生产力、迅速发展工业和农业创造了社会条件。 建国后的土地改革,使个体经济成为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这种分散化落后的个体经济,不利于快速发展多种经营,兴起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克服了当时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对方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客观上满足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国家掌握我国国民经济命脉,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最基本的制度前提。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3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民生解放的现实依托

近代中国民生之痛,尤以农民最为重要,他们被剥夺了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物质生产资料,不得不随意分割耕种不足以维持生活的小块田地,也必须缴纳沉重的地租和税赋,大部分农村生活人口满足最基本的生存诉求 处理农民土地问题,改善农民生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目的和基本纲领。 所有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观察的问题。 如果我们观察和处理这些问题,满足群众的需要,我们就会真正成为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热烈地支持我们。 〔8〕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国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首要问题是土地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顺应了不在中期的历史诉求,不断进行政策调整,成为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策略。 建国后的土地革命,为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耕者拥有土地、解放生产力、解放民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农民的土地所有者权利,维护了农民享受自身劳动成果的自由,为农民的生存物质提供了保障,为精神提供了依托。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空前地民生迅速发展,为民生解放创造了基本条件,为民生问题的进一步处理奠定了基础。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三、协调三方优势,探索处理民生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做法

民生的快速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由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状况决定,也与本国在解决民生问题上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有关。 从1955年底到1956年初,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其中,统筹安排和协调快速发展的主张,对我国当时及以后处理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做法论指导意义。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1 .以国家好处为要点,兼顾集体好处和个人好处

毛泽东认为国家的好处是长远的好处,个人的好处是现在的好处,集体的好处实质上是生产单位内部劳动者现在的好处的一部分和长远好处的一部分的统一。 正确解决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首先必须以国家利益为要点。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消灭了剥削制度,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正在统一,但也存在着矛盾。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人提倡应实行大仁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毛泽东分析了这个问题,认为改善生活是为了人民当前的利益,重工业建设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 国家建设和人们的生活是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两者必须兼顾,但要着重于国家建设的长远利益。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其次,集体好处必须得到尊重和满足。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首要经济形式。 毛泽东认为城市的集体优势实质上是生产部门内劳动者现有优势的一部分和长远优势的组合,国家赋予公司更多权益,就可以调动公司积极性,用更多资金扩大再生产满足人民群众的诉求,从而改善公司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 相反,限制不了公司的快速发展,提高生产积极性。 对于农业集体经济,毛泽东吸取了苏联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低农业税收,缩小了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剪刀差,仔细观察和解决了国家与农业生产单位、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2、以快速发展生产为要点,兼顾人民群众生活

迅速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是相互矛盾统一的。 由于公积金与经费基金存在这种权衡关系,公积金过多会导致经费基金减少,影响人们生活的改善,劳动者的生产意愿难以提高,必然会导致公积金减少,从而影响扩大再生产。 快速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必须二者兼顾,但必须有要点。 毛泽东指出如下。 我们的要点必须放在生产的快速发展上,但生产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必须兼顾。 福利不图,不可多求,不得不求。 现在不顾人民生活、不顾人民死活的干部还不少。 … … 不顾人民生活是不对的,但要点还是要放在生产建设上。 〔9〕生产迅速发展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改善人民生活是生产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目标和步骤。 他指出我们的目标是使所有农民的富裕程度大大超过合作化时期的富裕农民 为了掌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每年进一步提高,但不能提得太高〔10〕。 我们要尽量使农民在正常的年景下,从生产的增加中逐渐增加个人收入〔11〕。 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关于解决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符合中国的实际,是正确的。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3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人们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自自立党之日起,就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思想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毛泽东认为,要加强对物质利益者的思想政治实务,帮助他们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解决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放眼大局,具有长远的视野。 他指出如下。 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的物质好处都看得更高。 〔12〕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也就是说必须服从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 这不仅是我们的道德标准,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观要求。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个人的好处根植于全社会劳动者的共同好处,全社会的共同好处迅速发展,个人的好处也可以相应增加。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水平,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社会劳动者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大于一切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全社会劳动者的共同利益时,个人利益矛盾 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确立,使人们在认知上既在意眼前,也在意长远; 保障了正当的个人利益,重视集体利益,为处理民生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

“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0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094-1095

〔3〕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02。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36-137。

〔5〕〔6〕〔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42,634-635,544。

〔8〕毛泽东着作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0。

〔9〕〔10〕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92,106。

〔11〕〔1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1,28。

摘自《全球视野·全球视野》第576期、年第6期《毛泽东思想研究》)

本文:《“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

免责声明:东方之窗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工作人员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