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窗免费收录优秀网站,为了共同发展免费收录需做上本站友情链接,洞察目录网才会审核收录,不做链接提交一律不审核,为了避免浪费时间:收录必看!!!
  • 收录网站:132
  • 快审网站:11
  • 待审网站:67
  • 文章:30846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资讯 > “央企再迎重组潮 主打“自愿强强联合””

“央企再迎重组潮 主打“自愿强强联合””

发布时间:2021-06-13 00:21:01 浏览阅读数:

重组新闻密集

10月以来,中央企业重组整合的新闻不断传出。

首先,10月13日,根据中航工业集团旗下上市企业中航动力、成发科技、中航动控、以及公告,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安排,目前正在制定中航工业旗下航空空发动机相关公司业务重组整合方案,中航工业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

据中央广播电台10月21日报道,核心集团企业副总经理俞培根表示,国家打算成立华龙企业,将核心集团和中广核集团掌握的华龙技术建立在一个企业,由该华龙企业向国外开发。

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旗下的中国远洋、中远航运、中海集运、中海快速发展等上市公司确定,10月发布的重大若干事项进展公告也可能涉及资产重组。

另外,关于中国航空业也有合并重组的传言,但相关部门、相关公司均予以否认。

上半年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中电投和国家核电合并后,市场上关于央企合并的传言愈演愈烈。 除了上述几家中央企业外,属于同一领域的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中船重工和中船工业、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也传出了合并的谣言。

“央企再迎重组潮 主打“自愿强强联合””

9月13日发表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国有企业之间以及所有其他制公司和资本为纽带,实现了牢固的合作、特色互补,加快了培育世界一流水平的跨国公司,再次提高了市场对中央企业合并的期望。

“央企再迎重组潮 主打“自愿强强联合””

中国公司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指导意见》形成了央企重组完善的思想体系。 其中,培育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公司是重组的目标。 国有企业的分类、分类监管是重组的基础。 退出集团、重组整合集团、创新快速发展国有企业,体现了运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企业进行重组的道路。 推进国有公司混合全制改革,是重组的具体途径。

“央企再迎重组潮 主打“自愿强强联合””

中央企业的重组永远不会间断

从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以下简称国资委)成立之初,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就不断发生。

根据《国资报告》杂志整理的多年央企整合名单,2003年至2003年间,平均每年发生9起央企重组整合。 进入年以来,国资委走势略有放缓,央企间重组只进行了5起。 从年到年,再每年只有两次中央企业之间的重组。

两个阶段重组数量的巨大差异反映了国资委对央企重组问题的不同思考。 根据国资委负责人主要政治时间的分类,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相当形象地被称为李荣融时代和后李荣融时代。

李荣融上任之初,曾为中央企业设定3年的上限,必须在3年内完成领域内的前3位。 在之后的几年里,李荣融以将中央企业压缩为80~100家,将30~50家培养为世界500强为目标,大力推进了中央企业之间的横向整合。 7年来,中国化工集团企业、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等大型中央企业横空出世空。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央企业数量也从2003年的6家增加到了37家。

“央企再迎重组潮 主打“自愿强强联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戚聿东分析说,早在1999年,中央就明确了国有企业做某事、前进后退的战术调整部署。 因此,国资委成立的头八年,首要推进的是战术重组的任务。

应该说,通过重组将中央企业建设成为世界性公司的目标都达到了。 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点问题。 聚东说:“中央原本主张的是进军和后退,在竞争行业中退出是首要问题。 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退出发展到了重组,一家央企成为了另一家央企的全资子公司。 以这种形式,名义上只是减少了一级公司的数量,但也有不少二级公司。

“央企再迎重组潮 主打“自愿强强联合””

年8月,国资委转变为中央企业重组思路。 同年年底,国资委负责人确定,央企户数减少是重组取得进展的外在表现。 只有在国有资本优化配置方面取得实效,才是检验重组效果的唯一标准。 因此,必须首先保证重组的质量和效果,确保公司的稳定,条件成熟地重组一家。

“央企再迎重组潮 主打“自愿强强联合””

此后几年中央企业数量的缓慢减少,印证了国资委的规划构想。 李锦认为,这一阶段的央企重组之所以注重增量和效果,是因为之前的快速重组使集团变得呆板。 比如鞍钢和钢铁,它们属于有组织配置的合并,再加上两家企业相距甚远,在文化上很难相互融合,合并产生的小矛盾长期以来很难处理。

“央企再迎重组潮 主打“自愿强强联合””

合并只是重组的一种形式

另外,《国资报告》杂志以近几年的央企重组形式进行分类。 据统计,2003年,央企总户数从196家降至112家,吸收合并的央企80家,新增合并9家,破产、取消、调整退出的3家,合资新组建、交接公司新增8家。

其中,并购又称并购,是指实力较强的中央企业通过并购取得较弱的中央企业的全部净资产,后者取消法人资格。 三九公司集团合并到华润集团,或者中国铁通合并到中国移动,都属于这种合并。

今年市场普遍关注的央企合并热潮,往往指的是新建合并,即两个以上的央企合并后成立为新企业。 例如,中海外运和中国长航的重组更名为中海外运长航集团。 今年正式合并的中国中车、国家电投也是如此。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表示,过去中央企业强弱联合的吸收合并,大部分依靠行政手段。 这种行政手段,不是依靠经济实力,而是依靠大小、政府的主观意识,所以往往不常见。

但是,新设合并的性质不同,新设合并是强强联合,其大体上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政府中介、公司自发进行。 这种合作的方法本身大家更看好,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意志和规律。 刘纪鹏说。

除此之外,今年另一个热门话题是合资创办新企业,这几年也有很多先例。 2008年,中国商飞企业由国资委、上海国盛集团、中航工业集团、中国铝业企业、宝钢集团、中化集团共同出资组建,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 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共同出资成立了中国通信设施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国家铁塔企业)。

“央企再迎重组潮 主打“自愿强强联合””

刘纪鹏说,在大母体中,可能更不利于调动个人和局部的积极性。 这是因为通过适当使用分割手段,可以有效地应对效率低下和大锅料理体制下局部积极性丧失的问题。 而新技术、新业态,无与伦比,为了更好地支持其政策,通常以分割、分立或独立的方式实现。 分类公司的级别将会提高,其权利和市场灵活性也有可能提高。

“央企再迎重组潮 主打“自愿强强联合””

刘纪鹏补充说,合并只是重组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分割更符合资本市场交易学的原理。 大家买入股票的目的是卖出好的成本,但是都是大公司的合并,如果股票的盘子做得很大,谁能炒得了呢? 所以,合并太多不符合资本市场的内在规律和交易学原理。 今后,应该多使用分割的手段。 或者说,只有合并和分割并用,才能被市场接受。

“央企再迎重组潮 主打“自愿强强联合””

整合的尺度是什么?

尽管央企合并有很多利益,市场预期也不断提高,但专家对央企合并持保守看法。

坊东表示,波音与麦道1996年合并是个别时期的特殊方法,不能将特殊方法常态化。 例如,也可以理解我国的大型飞机、核电站、高铁产业,通过强大的方法开拓国际市场。 但是,目前中央企业重组涉及20多个大产业,这样做是有争议的。

“央企再迎重组潮 主打“自愿强强联合””

在他看来,只能看中央企业合并局部、暂时性的利益,不能忽视这种合并带来的效率低下等缺陷。 多家中央企业都是世界500强的大块头,如果它们之间再次合作,最终将由集团和法人组成法人,其内部管理、内部经营效率不太能保证。 例如,通用汽车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汽车领域的领导者,单纯从市场份额来看具有国际竞争力。 但是,通用汽车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软弱无力,如果不是美国政府暂时国有化的注资,早就倒下了。

“央企再迎重组潮 主打“自愿强强联合””

中科院公司管理专家张承耀说,目前南北车合并有利于海外市场的竞争,但他认为,最初乘坐高铁时,如果没有南北车的竞争,就不会出现现在高铁高速发展的局面。 回顾一下,高铁投标是一段正面的历史。 因此,要掌握一个尺度问题,最好的方法是进行反垄断法的审查。 垄断是否会损害竞争,是用法律计算的。

“央企再迎重组潮 主打“自愿强强联合””

合并只是中央企业重组的一种形式,所以什么样的中央企业适合强强联合呢?

此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秋生向媒体表示,央企强强联合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具备能力和条件参加国际竞争,所在产业有较大的潜在市场,并购后对国内的副作用小于国际的正面作用。

管友在文章中指出,强强联合是未来央企整合的首要方向。 将领域内业务相同或类似的央企合并到同类项中,可以在公司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引发恶性竞争,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经济和协同互补的效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领域的先头部队。 今年上半年南北车的合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央企再迎重组潮 主打“自愿强强联合””

李锦表示,强强联合将带来规模效益,央企竞争力、影响较大,不仅可以提高市场活力和风险防范能力,还可以带动央企向产业链高端集聚,推动央企自身转型升级。

本文:《“央企再迎重组潮 主打“自愿强强联合””

免责声明:东方之窗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工作人员将予以删除。